业内人士表示,《规范》是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再加固”。《规范》直面核技术利用领域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痛点与挑战,为放射性废物库安全、稳定、规范运行提供“操作手册”,不仅让“看不见的辐射”在“看得见的规则”下安全受控,同时标志着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正迈向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新阶段。
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科研等诸多领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这些废物具有放射性危害,如果管理不当,无疑将对工作人员、公众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主要用于贮存核技术利用产生的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是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均对放射性废物管理提出了要求。
根据世界核协会定义,核废物可以根据放射性水平和热输出分为高阶、中阶和低阶。高阶核废物包括乏燃料和后处理废液,具有极高的辐射危害和温度,需要进行长期隔离和处置。中阶核废物主要来自反应堆运行和除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虽然放射性和热量较低,但仍需要进行安全处理和储存。低阶核废物主要包括核设施的一般废物,例如工具、服装、滤纸等,放射性和热量较低,可以进行相对简单的处理和处置。目前,掩埋和存储是处理核废物的主要手段之一。
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运行单位在放射性废物(源)收贮和废物库管理工作中,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为了规范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的运行管理工作,确保放射性废物库安全有效运行,保障核技术利用行业健康发展,《规范》应运而生。
《规范》的实施可有效规范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运行管理,有利于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满足公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进一步促进核技术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放射性废物库长期运行管理中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核废物特性复杂多样,按形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按放射性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类,不同核素半衰期差异显著。这对接收标准、整备要求、贮存分区都提出了极高要求。核废物在运输、装卸、贮存全过程中的辐射防护和临界安全至关重要。废物库本质是“贮存”,如何确保核废物包装容器的长期完整性、稳定性,以及核废物本身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是巨大挑战。
针对上述痛点,《规范》对放射性废物库运行管理技术要求做出了详细规定:对废物包(废源包)的屏蔽性能和辐射水平等作出总体要求,并根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特性,分别对废源包和废物包的接收准则作出规定;明确入库操作要求。对工作人员数量、进库前通风换气、收贮工作记录、废物容器标牌信息、台账信息更新等作出规定;细化废物库运行要求。对安防系统运行维护、辐射环境监测、库内分区管理、二次污染物和废水的处理、应急预案、清洁解控和清库等作出细化规定。
“一方面,强调协调性。以我国辐射安全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与现行标准、规范相协调。《规范》有机衔接2022年出台的《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选址、设计与建造技术规范》,同时借鉴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相关安全标准和技术文件,与国际上放射性废物管理理念和要求一致。”上述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突出保障安全并满足实用性。重点保障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贮存安全、放射性废物库环境安全及收贮工作人员安全。同时,各项规定既满足当前管理的实际需求,又综合考虑核技术利用行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标准的可操作性。”
《规范》覆盖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整备、送贮、入库、贮存及清库全环节,规范了各环节技术要求,并结合废物库运行管理实际推荐了相关参考工作表。
首先,直指放射性废物库运行的核心难点,从接收门槛、入库操作、分区贮存、设备维保、辐射防护、环境监测到应急响应和清库机制,构建覆盖全链条、全要素的管理框架。其次,强化风险防控,通过设定严格的辐射水平限值、表面污染控制要求、分区策略、防护规程和监测计划,显著提升了废物收贮、贮存全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降低对人员和环境的风险。
具体来看,严控“接收门槛”,从源头上把控风险。明确废物包(废源包)的辐射限值,要求废源包放射源强制编码,对特殊废物提出预处理要求,比如对于易发生污染扩散的放射性废物,可采用水泥固化处理。
规范“入库操作”,确保过程安全可控。强调分区贮存,要求废物与废源分开存放,并按核素种类、活度大小、半衰期长短分区存储,优化空间布局并减少交叉影响;强化动态监测,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安全防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每年至少演练1次。
细化“操作要求”,保障库区长期安全。入库操作需至少2名工作人员,作业前启动通风系统;废物包须设置防潮防霉标牌;配套标准化文书模板,确保记录完整可追溯。同时,要求台账信息实时录入全国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申报系统,实现动态监管。
“接下来,我们将做好宣贯工作并开展监督执法,督促废物库运行单位进一步规范废物库运行管理。同时,积极回应舆论关注热点,及时解决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